洞见&动态

传统文化智慧与企业家心性成长

来源:创智咨询  作者:杨钢  时间:2021-07-15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里,在银行间及交易所有153只债券发生债务违约,涉及金额高达1185.64亿,这也是继2018年有180多只债券出现债务违约,金额破千亿后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一年,据初步推测,2020年的信用债市场依然形式严峻,海航、东方园林、三胞、乐视、丰盛、金盾、盾安、精工、银亿、新光……,这些原本星光熠熠的企业,一时间危机重重。数据显示,在违约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民营企业的业务多元化发展是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急剧增加的核心因素,各类专家对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诟病再一次甚嚣尘上。长期以来,企业走多元化道路还是走专业化道路一直是各界人士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恐怕这次“倒多派”又要占上风了吧。

“多元化”真的是民营企业中道崩殂的“催命符”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有这么多民营企业走上多元化的道路后,就“命不久矣”了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经历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民营企业一路走来的成长模式,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真味了,而令人感叹的是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

许多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起先都是在某一行业内由一家小公司做起,经过若干年发展成长为行业龙头,由于经营的成功,马太效应显现,优质资源不断聚集在企业周围,之后推动了企业上市和资本运作,资本的本质助推了企业开启第二、第三、第四条增长曲线,即多元化发展。

在这一成长过程,鲜花与掌声,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无奈与委屈,道义与利益,正直与苟且,我们的企业家无时无刻不在这样的心境和感知中冲击着自己的“心性”。

与西方文化中成熟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同,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企业家与企业的关系往往是更加紧密而复杂的,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管理属性,深深刻有企业创始人的性格烙印。

因此,是企业家的“心性”,决定了企业的业务方向,决定了企业驾驭金钱与财富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团队的人心向背,当然,走上多元化发展亦是由“心性”决定的。中国的企业家实实在在需要“心性”的修炼,人生境界的提高。多元化和专业化只是硬币的两面,无所谓谁对谁错,而决定是否抛出这枚硬币的是企业家的“心性”,一切的经营决策都体现着企业决策者的觉知与智慧。即孔子所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那么“心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的企业家如何去修炼和提升呢?

所谓“心性”,在儒家思想中心性是“仁爱”,在道家思想中心性是“天道”,在佛家思想中心性是“智慧”。“心性”不是具象的心思,不是小聪明,更不是小恩小惠,“心性”是一种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具备,能够辨识一切,驾驭一切的本我力量,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哲学体系中,对于“心性”的解读和描述是十分系统化的,我们的古圣先贤们也是以追求“心性的光明”作为毕生理想而不断修证的。“心性”的修炼是我们每一位企业家都需要做的一件人生大事。关于“心性”的内涵,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做过多的论述了。

在中国化管理思想体系中,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即“内圣外王”之道,而 “内圣”就是“心性”,“内圣”的修炼就是“心性”的修炼。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思想的代表着作《大学》,就为我们后人揭示了“心性”修炼的路径。

《大学》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着作的主旨,开宗明义的告诉后人,功业于天下的终极密码就是“止于至善”,这里的“善”指的就是我们心性修炼的至高境界。当然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先贤为我们指出的人生学养之路。

而更重要的是,在《大学》开篇的第二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实际上就指出了内明之学,即企业家“心性”修炼的方法与次第——知、止、定、静、安、虑、得。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掌舵者,首先要有“自知”的能力,你要对你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比如你所遵循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你的成功哲学,你的学识修养,你的性格特点又是什么,也包括你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等跟你本身有关的信息;同时也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敏锐的“觉知”能力,能从纷繁复杂的各类经营、管理、市场、客户、供应商、合作方、内部团队等多维度的信息中,感知到信息背后的声音,信息背后的逻辑。可以说“知”是一种能力,是心性修炼的基础,也是一种修证的功夫,需要企业家加以重视。(对于觉知力的具体修炼方式,请参考本人其它文章。)

接下来我们把“止”和“定”一起说一下。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可以说“知止”是“定”的因,“定”是“知止”的果。企业家在“知”上下功夫,就会有专注度的提升,就能明晰自己的原则立场,就会有做事的“底线”,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钱我能挣,哪些钱我不能挣,就会了了分明,就会产生“敬畏之心”,自然就能够达到 “止”的状态。而“定”是一种境界,有了定就有了专注的状态,就能够不受不相干因素的诱惑。具体到企业经营活动,就是企业家的“初心”,就是企业的“使命与愿景”,就是“多元化专业化”,就是按照一定之规去处理经营管理的状态。“定”是企业家十分重要的心性品质,定对于企业家而言,是一种无为的态度,是高自由度的可为可不为;定还是一种归零的心态,是心物一体的,是心有所住的。

再来说说“静”和“安”。坚持止与定的修炼,会使人产生较为宁静的感受,这是一种难得的状态。我见过很多企业家每天陷于琐碎的事务之中而无法自拔,“偷得半日闲”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而这样的状态是躁动的,不静的,不安的,是不能精于其业的。因此我们现代人真真的需要“静”的环境,而如果在烦乱的环境下还能保持心静的状态,更是实属难得。所以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就是“止”和“定”。“安”是伴随着“静”的状态而产生的,“安”就是安全、安心、安稳。企业的经营难免遇到危机、挫折、挑战、风险,就像文章开头的债务危机,一旦企业家的心“定”了,坚定不移的走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上, 反而危险被转化成机遇,并且能够从容的应对挫折与挑战,甚至失败来临也会淡然处之,举重若轻。

最后是“虑”和“得”,也就是“心性”修炼的最终目标。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处事精详”,而“得”字为“得其所止”。“虑”和“得”都离不开一个“慧”字,也就是说我们经过了“知、止、定、静、安”的学习与修证之后,自然而然会开启我们本来的智慧,最终得到“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作为一名企业家,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最终是要落实在行为上的,落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上,落实在人与事的处置上,正所谓“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用智慧的“心性”去观照我们的事业,是企业能够始终健康成长的“终极密码”。

中国企业的成功秘籍,就蕴藏在我们百千年前古圣先贤的哲学智慧之中。在一个以“人”为根本的社会系统中,人性的光辉是促成我们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内驱力,而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在当下这个时代缺乏“心性”的修炼与成长,残酷的现实不可回避的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坚定的拥抱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圣先贤的哲学智慧不断滋养我们的民族企业,让这个伟大的时代,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日久弥新,长盛不衰。

原创问答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创智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02360号